發表于《中國文物報》2018年9月7日第三版
作者:孫剛、韓曉
也許你開車行駛在下班路上,收音機“大家來收藏”欄目傳來文物收藏的專業知識;也許你忙碌一天后打開電視機,“今日會客廳”里博物館人正在跟主持人聊文物熱點話題;也許你翻開報紙,《青島市博物館首個藝術研究生聯合培養基地建立》的大標題映入眼簾;也許你點擊青島市博物館官網、官微、微博等新媒體鏈接,看到精彩的活動預告后,已然升起按捺不住趕快報名的激動心情;也許你……,等等這些也許都是青博不斷創新拓展,多點連接社會、連接公眾的可能方式。
嘉賓座客、網絡直播,連接數字信號那端的你
青島市博物館緊密連接各方媒體,將青博及其文物打造成了新一代“網紅”。開年以來,媒體合作邀約不斷,與青島市廣播電臺“大家來收藏”欄目在黃金時段合作共同打造了13期節目,從文物到文創、從開放到修復,以電臺系列節目的形式全方位向觀眾介紹了青島市博物館。與青島電視臺“今夜會客廳”欄目合作,在“518國際博物館日”當天,將演播廳搬到了博物館,邀請本館和社會文化人士,在千年石佛像的面前暢談了新時代條件下,博物館所面臨的機遇與挑戰,引起了社會的共鳴和思考。還先后3次走進演播廳,暢聊時下熱點話題,向社會傳播正確的收藏觀。騰訊、藍睛APP、青島新聞網等媒體以“博物館里過大年”、“我在青博修文物”等話題為切入點,向網絡觀眾揭開了在青島市博物館里“過大年”的紅火氣氛、撩開“文物修復師”的神秘面紗,讓觀眾直接也便捷地讀懂博物館的“面子”和“里子”。
圖書出版,連接愛閱讀的你
2017年年底,青博精心打磨的以二十四節氣與四時審美題材文物為題旨的《歲時佳興:中國古典季節美學展》一經推出,廣受好評。為傳播文物及節氣背后的故事與知識,首次探索以親子讀物的形式延伸展覽,分成人版《歲時佳興:文物里的季節之美》和少兒版《文物里的二十四節氣》,美文美圖,或意趣活潑,或內斂深遠,融合文物藏品與傳統文化研究,將博物館教育與觀眾需求結合,收效頗佳。在首發式當天,邀請島城知名文化學者、全國優秀教師、學生家長代表以及麥島小學的孩子們相聚博物館國韻學堂,暢談、分享了博物館展覽與出版物、兒童閱讀推廣等話題。并聯合青島“藍睛”APP全程進行了網絡現場直播,收看人數達上萬人次,宣傳效應出乎意料。《文物里的金木水火土》系列也即將完成,系列圖書、館本教材,目標群明確、博物館特色的出版物也是博物館鏈接觀眾的有效方式。
數字化建設不斷上新,連接愛“上網”的你
2018年6月,青島市博物館申報的2018年度青島市群眾文化活動類項目“真情傳博萬里行之青島史話展覽VR全景制作”順利通過專家評審,這是青博與社會力量合作,在“互聯網+中華文明”項目建設中的新突破。下一步通過該項目的實施,制作成熟的VR全景將送進學校、社區、企事業單位、偏遠鄉村等地,為不便來館的空巢老人、留守兒童、農民工和殘疾人等群體送去博物館的文化關愛。
720°全景技術是目前全球范圍內迅速發展并逐步流行的一種視覺新技術。依托該技術,青博自主制作了《歲時佳興——中國古典季節美學展》和《迎祥納瑞:龍鳳文物珍品展》兩個臨時展覽的720°全景展示并上線。通過全景技術,用文字、圖片、視頻等形式,構建虛擬展廳,輔以背景音樂和語音解說和三維數據,使網上觀眾如身臨其境。自主研發的“青島市博物館微信管理模塊開發系統”,在公眾號交互菜單中衍生出一系列具有本館特色的新的推廣模塊,如語音導覽系列、視頻導覽、虛擬博物館、微展覽等。微信服務模塊的不斷更新,升級了觀眾對博物館自媒體的訪問體驗,成為觀眾了解信息、提升觀感的“能量外掛”。而官方網站的全新上線,提供了三維文物“把玩”功能,受到博粉們的廣泛喜愛,粉絲戲言常常“把玩”到“包漿”。進而與第三方企業聯合開發上新,與二十四節氣同步推出新的與節氣相關的館藏文物三維展示,形成線上線下的良性互動。互聯時代,數字技術應用不斷深入,青博數字展示提升方案已獲國家文物局批準,相信未來的青博會用更多的科技手段展示奇妙的博物館世界。
聯合培養、實地學習,連接校園師生的實踐課堂
2017年12月27日,青博再添新的教育基地,與青島科技大學藝術學院舉行了“藝術碩士研究生聯合培養基地”簽約儀式,這是青博與高校聯合辦學、探索人才培養新方式的首個藝術研究生聯合培養基地,經過半年時間,第一批聯合培養工作已順利結束。聯合培養期間,按照學員們的研究領域,分配到展覽、開放、文保、信息、文創等部門,接觸博物館內部核心業務,有針對性進行工作安排設計,如:檔案編寫、文物解讀、展覽設計、文創開發等,并指定輔導老師,使學員們能夠從實踐中找到打開研究領域的“新鑰匙”。
2018年2月,與青島市第六十一中學、青島市張永梅名師工作室簽約戰略合作,由三方共同發起成立了“館校合作專家委員會”,這是青博首次與名師工作室聯合,開辟了館校合作、攜手育人的新路徑,將中學歷史教學、核心素養培育與博物館資源結合,以學生興趣為出發點,十個主題的“e歷史”品牌活動穿插舉行,在半年多的實踐中收獲頗豐,得到老師、學生以及家長的充分肯定,學生們愿意這樣學歷史、提素養。老師們愿意這樣的情景式教學,家長滿意,而博物館在這樣的教學相長中也獲得感滿滿。
社教活動量身定制,個性服務連接老幼
目前,我國已經進入老齡化社會,如何讓這個群體老有所樂,豐富他們的文化生活,是市博的社會責任。為此,針對老年人不同的愛好,定制化、差異化,開設了古琴班、書法班、繪畫班,深受老年朋友們的喜愛。并借改革開放四十周年之際,與青島市廣播電視臺共同發起了“美麗青島40年”大型全媒體尋訪活動。有意義、有故事、有文化價值的老照片、老物件、老故事、老線索都在此次征集范圍內。該活動得到了老年朋友的廣泛響應和踴躍參與,讓他們也有機會分享年輕時的“光輝歲月”。針對青少年兒童,青博在“奇妙博物館”品牌下,社教活動豐富多彩,分眾服務逾發精細。既有走出去的:“真情傳博萬里行”、“千古探秘校園行”,也有請進來的“夜色青博”、“東夷探源”等;“古代趣味運動”、“博物館里的動物世界”在館內館外都廣受歡迎;連續八年推出的文博夏令營、冬令營活動已成定期熱門,在今年夏天,更是四營齊開,有“非遺民俗研學營” 、“民樂欣賞營”、“非遺技藝研習營”、 “小小講解員營”等,報名人數再創新高。而今年新開的“蒙學雅頌”主題,是針對學齡前兒童國學系列課堂,上半年已完成了第一期課程,是青博在全齡教育方面的缺段補充和有益探索,也收到了滿滿好評。下半年的第二期將在十一前后招新,探索之路繼續延伸。
在探索博物館公共文化服務的工作中,青島市博物館隋永琦館長一直認為“當今博物館,其社會影響力和認可度已漸漸不再局限于其藏品數量、等級,更重要的在于為公眾、為社會做了什么”。在超級互連的今天,可以預見,超級連接的博物館會呈現越來越多的公眾連接可能方式,隋館長說:為公眾,青博一直在努力追尋著更多的可能。